聚焦科技之美
實施名配角戰略,成為全球領先的綜合光學產品制造企業。
我們廠創辦的時間不長,是1983年9月,在以老帶新的原則下,由城北鄉膠木廠派出首批人員去浙江大學光學儀器中心試驗基地培訓后,于1984年下半年開始投產。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初具規模,現有職工289人,專用光學冷加工設備128臺,占地面積8.3畝,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固定資產190萬元,1987年實現現行產值214.24萬元,創利稅48.05萬元,今年1-8月份實現現行產值381.4萬元,創利稅90.14萬元。
我們廠的發展也同兄弟企業一樣,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由于光學冷加工難度大、要求高、起步慢,加上我們當時的精神準備不足,曾一度出現了比較被動的局面。如1984年8月。首批培訓人員回來后,離開了師傅身邊的指導,以及受到這里生產條件的限制,連一些簡單光學鏡片的加工都碰到了困難;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國家宏觀控制,整個光學行業不那么景氣,培訓前決定由浙江大學光儀工廠提供加工業務的方案變為不可能,在此情況下,如何打開局面?從那里下手?成了我們新辦光儀廠的第一個難題。經過市場調查,根據機械工業部杭州照相機械研究所情報室在1984年10通過對全國照相機的研究而編寫的“十五年長遠規劃背景材料”分析,預計到1990年,全國照相機產量為270萬架,而市場需求量為770萬架。我們以這一有效的經濟信息為先導,決定將照相機鏡頭的生產作為我們加工的突破口。當時余姚又辦起了照相機廠,我們就躋身于照相機行列?,F在看來,我們的這一決策是正確的,如果我們不作出這一決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盡管在1985年上半年由于技術素質低下而處于虧本狀態,但經過我們的艱苦努力,終于在下半年扭虧為盈,當年盈利4.8萬元。
隨著生產的發展,原有的加工業務已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同時,我們還意識到當時的主要加工單位浙江照相機一廠的海燕I型相機面臨著產品更新,形勢逼著我們去尋找新的門路。從1986年起,我們就開始了這一工作。經過努力,我們找到了天津照相機公司,他們正在擴大生產批量,需要光學冷加工的基點。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機遇,我們緊緊抓住了這一機遇,在余姚市各級領導的有力支持下,經過外來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奮力拼搏,按合同的規定,將首批1000套東方S4鏡片于1987年1月10日按期送到天津,質量全部合格,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天津照相機公司的信任,并于1987年1月17日簽訂了《天津照相機公司與余姚第二光儀廠聯營合同書》,這樣一來,我們廠就由原來的一般性加工變為緊密型的生產,年生產任務一下子猛增到10萬套。
今年以來,我們又先后同江西光學儀器總廠、機械工業部杭州照相機械研究所實行了橫向聯營,一方面擴大了照相機鏡頭的加工范圍,另一方面又與杭州照相機械研究所聯合研制生產了XY-1型、XY-2型一步成像翻拍相機,并于今年三月二十九日在余姚賓館召開了部級鑒定會。該相機填補了我國該類產品的空白,達到了八十年代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這二種相機通過鑒定的消息見報后,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不斷,我們計劃在年內生產500架投放市場,并為明年的大批量生產打下基礎。
橫向聯營使我們廠在較短的時間內得以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們廠已經形成了35萬套照相機鏡頭的生產能力,占全國照相機鏡頭生產的1/10。隨著生產能力的增強,廠的知名度也有了提高。今年八月份以來,香港億利達光學儀器制造有限公司、華福公司廈門分公司等紛紛派員前來我廠,要求我們為他們生產照相機鏡頭,整個前景是樂觀的。
在實行橫向聯營的過程中,我們的體會是:
一、信譽是實行橫向聯營的關鍵
天津照相機公司之所以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與我們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就是因為我們生產的鏡片質量是好的,交貨是及時的。又比如江西光學儀器總廠去年第四季度從江西德興大茅山搬到上饒,急需5萬套鳳凰205鏡片,當時他們多頭訂貨,而我們按質按量及時交貨,使他們相機的組裝不脫節。江光總廠的領導對此再三表示感謝。在此基礎上,就主動要求和我們聯營,要我們參加鳳凰相機集團。這就是因為我們的實際行動取得了信譽。
二、采取正確的方法是橫向聯營得以發展的保證
實行橫向聯營,雙方都有資金投入,又要利潤分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采取了額定利潤率分成的方法,即在聯營合同書中明確規定,“甲乙雙方實行稅前分成,甲方為30%,乙方為70%。為了便于聯營企業的經營管理,甲方按額定利潤率進行分成,具體方法是:根據甲方每年產品的利潤率不論實際成本的高低,均按此率為依據,按產品的實際銷售額由聯營企業將利潤分給甲方。”這樣做就避免了扯皮現象。
三、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能力是解決多方聯營的有效方法
我們現在已經與二個大廠一個研究所實行了橫向聯營,我們還準備同浙江大學光儀系聯營生產國外鏡頭。到目前為止,我們與這幾家的關系都很好。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生產效率提高,生產能力擴大。在這個過程中,生產能力和多方聯營是相輔相成的,用一句概括的話來說,多方聯營必須擴大生產能力,只能擴大生產能力才能實行多方聯營。這是因為后者的聯營必須以完成前者的生產任務為前提;生產能力擴大了,前者聯營的生產任務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生產量,再找別的廠聯營,前者也無法有意見。